「音樂像魔法,

能讓壞心情悄悄溜走。」

在香港,75歲或以上的人士中,每12個人便有1人患有認知障礙症;85歲或以上的人士中,每5個人便有1人患有認知障礙症。

預計到了2036年, 全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人口將高達28萬。

在面對人口高齡化所帶來的認知衰退與精神健康挑戰下,跨躍音符「旋律調色盤」計劃提出了一項具科學基礎且易於執行的創新解決方案。我們以「色彩音階空靈鼓」為核心的多感官介入模式,透過顏色編碼取代傳統樂譜,將音樂體驗的門檻降至最低。

我們的方法

直覺化設計

將音階轉化為鮮明色塊,完全取代五線譜,即使零音樂基礎的長者也能快速理解

全感官介入

同步刺激視覺(辨色)、聽覺(音高感知)、觸覺(敲擊動作),形成多重記憶編碼

從理論層面來看,計劃融合了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實證研究。音樂對大腦的刺激作用已獲廣泛驗證,特別是節奏處理能同步活化前額葉皮質(負責執行功能)與邊緣系統(調節情緒),而旋律記憶更與海馬體密切相關。本計劃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效益,採用「多感官整合」設計:當長者根據視覺提示(顏色區塊)敲擊對應音階時,不僅需要手眼協調(觸覺與視覺互動),同時處理音高辨識(聽覺),此多重輸入能有效促進神經可塑性。香港大學2021年的本土研究更顯示,規律的音樂活動可使長者抑鬱量表分數降低達22%,這為我們的情緒改善目標提供了堅實依據。

以使用者為中心

針對長者常見的生理限制,我們特別選用空靈鼓作為工具——其柔和的共鳴音色不會造成聽覺負擔,輕量化設計也便於關節退化者操作。工作坊內容經過分階設計:初期以單色對應單音的簡單模式建立信心,逐步過渡到顏色序列記憶(如用紅-藍-綠演奏《歡樂頌》片段),最終引導小組即興合奏。這種循序漸進的設計,既能避免初學者挫折感,又能透過團體互動自然促進社交連結。值得注意的是,所有教材均採用對比鮮明的飽和色系,並可搭配觸覺貼紙調整,以適應視力退化的長者,體現真正的包容性設計。

將「治療」轉化為「愉悅體驗」

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,「旋律調色盤」不僅是單一活動,更是重新思考老年健康促進的範式轉移。它證明透過精心設計的藝術介入,能將「治療」轉化為「愉悅體驗」,破解長者對傳統訓練活動的抗拒心理。未來我們計劃將此模式延伸發展,例如結合腦波檢測技術量化音樂介入的即時神經反應,或開發家用版輕量器材配合線上指導,讓效益能持續滲透至日常生活。這種兼具科學嚴謹性與人文溫度的創新,正是香港面對銀髮海嘯時所需的前瞻性策略。